危害症状
西红柿根腐病多发生于定植后,发病初期病株病叶特别是**部叶片稍见萎蔫,傍晚至次日早晨恢复。症状反复数日后,叶片全部萎蔫,但叶片仍呈绿色。病株的根茎部及根部皮层呈淡褐色及深褐色腐烂,较易剥离露出木质部。
周年防治方案:
1、定植前整地(调理土壤)
a.用料及用量(亩用量)
①奥农乐50-100公斤
②**肥、复合肥,根据土壤情况酌情使用(一般每亩施**肥3000-4000kg、复合肥50—60kg)
b.使用方法
将奥农乐、**肥均匀的撒施于地表,然后深翻(30-40cm)之后旋耕(15-20cm)为做畦或打垄打下基础。
2、定植时蘸根及定植后浇缓苗水
蘸根:移栽时用青枯立克300倍+地力旺300倍蘸根;浇定植水:定植当天应立即灌定植水,按每亩地青枯立克3-5瓶+地力旺3-5瓶冲施或滴灌;或者采用青枯立克150-300倍+地力旺150-300倍灌根。(注:若是秧苗带土定植的在定植后浇定植水即可)
3、缓苗后、苗期(栽植后5-7天为缓苗期)
用青枯立克300+地力旺600倍喷雾2-3次,间隔7-10天,其中一次复配沃丰素600倍;可同时用青枯立克150-300倍+地力旺150-300倍灌根1-2次
4、花果期
用青枯立克300倍(浓度可控制在150-300倍之间)+地力旺500倍(浓度可控制在300-500倍之间)每隔7-10天喷雾一次,其中复配沃丰素600倍1-2次;可同时用青枯立克300倍(浓度可控制在150-300倍之间)+地力旺300倍(浓度可控制在150-300倍之间)灌根1-2次;病害高发期用青枯立克复配大蒜油1000-1500倍或其它化学药喷雾。(注:设施种植的花期用蜜蜂授粉时,若用大蒜油,可先将蜂箱搬出大棚,待大蒜油味道散尽之后搬入即可)
草莓红中柱根腐病主要侵害根部,常见有急性萎蔫性和慢性萎缩型两种。急性萎蔫性多在春、夏两季发生,特别是久雨初晴后叶尖突然调萎,不久呈青枯状,引起全株枯死。慢性萎缩型在定植后至冬初均可发生,呈矮化萎缩状,下部老叶叶缘变紫红色或紫褐色,逐渐向上扩展,全株萎蔫或枯死。检视根部可见根系开始都由嫩根先端或中部开始变成褐色或黑色而腐烂,然后中柱变红褐腐朽,继而扩展至根茎,病株易拔起(图1)。定植后,在新生的不定根上表现症状较明显,发病初期不定根的中间部位表皮坏死,形成1--5厘米长红褐色梭型长斑,病部不凹陷,病健交界明显。严重时,病根木质部及根部坏死褐变,整条根干枯,地上部叶片变黄或萎蔫
红中柱根腐病的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存活,由病土跟病苗传播,土壤中的卵孢子在晚秋或初冬产生孢子囊,释放出游行孢子,侵入根部后出现病斑,后又在病部产生孢子囊,借灌溉水,雨水传播蔓延。游动孢子侵入主根或侧根尖端的表皮,菌丝沿着中柱生长,后中柱变成红色、腐烂。卵孢子在土中可存活数年。条件适宜时,会产生分生孢子进行除侵染或在侵染。土壤温度低,湿度高易发病,地温6--10°是发病适温,所以本病是低温域病害,地温**25°则不发病。一般春秋多雨年份易发病,低洼地排水不良或大水漫灌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
1、田间管理。合理轮作,清洁果园,及时清除田间前茬病株和病残体,集中烧毁或土壤热力消毒,深翻土壤,灌足水,但是严禁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水,提高土壤墒情。
2.科学施肥,土壤肥料是草莓正常生长,优质高产之根本,因此肥料应掌握“多施**肥、适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搞好叶面肥”促使草莓健壮生长,同时应配合施入**生物菌肥地力旺配合小檗碱-青枯立克300倍加大蒜油灌根,从而激发草莓自身抗根腐病能力。
3、药剂防治,草莓红中柱根腐病应以预防为主,定植前:青枯立克150倍液稀释进行蘸根。
在育苗时用青枯立克150-300倍+地力旺300-500倍+沃丰素600倍灌根1次。
4、高垄地膜栽培,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科学灌水,并在在草莓开花前、幼果期、坐果期使用青枯立克150-300倍+沃丰素600倍+**硅喷雾2-4次,间隔7-14天,病害高发期复配大蒜油1000-1500倍或其它化学药。提高草莓循环坐果率,促进果实发育,协调营养平衡,防治草莓畸形发生,使草莓丰产优质。
草莓红中柱根腐病和炭疽病是为害草莓正常生长的两大病害,也是夏季草莓育苗期非常重要的病害,一旦染病后期用于生产后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死苗现象,严重的造成毁园。这两种病的症状从表面上乍一看,有几分相似,*混淆,其实这是两种不同的病害,在用药方式上也有所不同,一定要仔细甄别辨认,对症下药。
针对红中柱根腐病,苗期可以把喷雾器头拧下来,用青枯立克150—300倍+地力旺300-500倍+沃丰素600倍喷淋,杀菌抑菌,改良土壤,促进会根系生长,增强生长势。定植时也要蘸根,蘸根方法同上。浇定植水、缓苗水时用青枯立克+地力旺灌根,其中复配一次沃丰素,也可配合喷雾。病害高发时复配大蒜油1000喷雾、灌根。
中草药制剂安全性高,可以在草莓生长的关键时期用药早防,杀死潜藏的病原菌。而且能够上下传导吸收的有效成分,营养复壮植株,为后期移栽提供安全健康的草莓苗,能够减少后期很多病害的发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加强苗床管理,苗床播种后覆土不宜太厚,苗床洒水要看土壤湿度和天气而定,水量不宜过多。在夏季的中午前后不要浇水,多中耕,提供土壤透气性。
2、物理防治 用55℃的温水浸种10分钟。
3、药剂防治 苗床预防使用可湿性粉剂按每平米2-4克进行灌根,也可于发病前或发病初期使用1500-3000倍灌根,每株200毫升药液。发病严重时要清除病株,同时使用固根进行灌根。
该病常与沤根症状相似,属真菌病害。病菌在土壤中和病残体上过冬,一般多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发病,5月进入发病盛期,其发生与气候条件关系很大。苗床低温高湿和光照不足,是引发此病的主要环境条件。育苗地土壤粘性大、易板结、通气不良致使根系生长发育受阻,也易发病。另外,根部受到地下害虫、线虫的危害后,伤口多,有利病菌的侵入。在此环境下,不仅采取播种、扦插的草本花卉易受害,采取扦插、分株、压条繁殖的月季、木芙蓉、扶桑等木本花卉也易发病。
发病原因:
1、所栽植树种对立地条件不适应而发病:地势低洼,土壤粘重,排水不良;
2、管理不当:土壤板结,透气性不好,造成根系呼吸困难受阻,根部积水腐烂;
3、地下害虫危害或栽植伤口没处理好,传染病菌从伤口侵 入,使根系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