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葱根腐病的防治
1、大葱栽植缓苗后,可亩冲施“康地雷得”1公斤,利用其以菌抑菌的作用,预防根腐病发生。
2、在多雨季节,要注意做好大田排水,避免积水沤根,诱发根腐病等。
3、若地块内大葱根腐病零星发生,可采取单棵灌根的措施来防治,药剂选择以多宁500倍或科博600倍为主,每株灌半斤药液,连灌2~3次。另外,病株周围葱棵要特别注意防病。
4、假若田间大葱根腐病严重发生,可选择随水冲加以防治,其亩用量1公斤左右。此外,葱田内出现死棵后,除将其拔除掩埋外,还要注意穴内的土壤杀菌处理,如撒施石灰等。
主要危害幼苗,成株期也能发病。发病初期,仅仅是个别支根和须根感病,并逐渐向主根扩展,主根感病后,早期植株不表现症状,后随着根部腐烂程度的加剧,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功能逐渐减弱,地上部分因养分供不应求,新叶首先发黄,在中午前后光照强、蒸发量大时,植株上部叶片才出现萎蔫,但夜间又能恢复。病情严重时,萎蔫状况夜间也不能再恢复,整株叶片发黄、枯萎。此时,根皮变褐,并与髓部分离,最后全株死亡。
该病常与沤根症状相似,属真菌病害。病菌在土壤中和病残体上过冬,一般多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发病,5月进入发病盛期,其发生与气候条件关系很大。苗床低温高湿和光照不足,是引发此病的主要环境条件。育苗地土壤粘性大、易板结、通气不良致使根系生长发育受阻,也易发病。另外,根部受到地下害虫、线虫的危害后,伤口多,有利病菌的侵入。在此环境下,不仅采取播种、扦插的草本花卉易受害,采取扦插、分株、压条繁殖的月季、木芙蓉、扶桑等木本花卉也易发病。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加强苗床管理,苗床播种后覆土不宜太厚,苗床洒水要看土壤湿度和天气而定,水量不宜过多。在夏季的中午前后不要浇水,多中耕,提供土壤透气性。
2、物理防治 用55℃的温水浸种10分钟。
3、药剂防治 苗床预防使用可湿性粉剂按每平米2-4克进行灌根,也可于发病前或发病初期使用1500-3000倍灌根,每株200毫升药液。发病严重时要清除病株,同时使用固根进行灌根。
发病规律
西红柿根腐病的病原菌为腐皮镰孢菌,在土壤中可存活10年以上,以菌丝体和厚垣孢子在患部组织或遗落土中的病残体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或流水传播,从伤口致病,病部上不断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分布为害:草莓根腐病是草莓根部重要病害,特别是在多年种植草莓的重茬地块,严重时可造成整个草莓园区的毁灭,该病的发生具有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草莓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症状:
1、草莓黑根腐病:病株易早衰,矮小,株势弱,坐果率低被侵染的根都颜色逐渐变为暗褐色,不定根数量明显减少,又俗称"死秧"
2、草莓红中柱根腐病:植株早衰,茎变为褐色植株下部老叶变成黄色或红色,新叶有的具蓝绿色金属光泽匍匐茎减少,病株枯萎*发病初期不定根中间部位表皮坏死,形成1-5mm长的红褐色或黑褐色梭形长斑,严重时木质部坏死后期老根呈"鼠尾"状,切开病根或剥下根外表皮可对到中柱呈暗红色
病原:多种病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引起常见的病原菌有引起草莓黑根腐病,引起草莓红心(中柱)根腐病的,引起草莓白根腐病的,引起草莓鞋带冠根腐病病菌等。
发病规律:病原以卵孢子在地体或上壤中越夏,卵孢子在土壤中可存活多年,条件适宜时即萌发形成孢子囊,释放出游动孢子,侵入草莓根系或幼根。
草莓黑根腐病:长期连作,土壤病原菌、线虫数量增加,越冬低温冻害,除草剂药害,土壤板结,地力下降。植株根部过度积水或上壤过干均易发病,其中土壤病原物增加和植株生长势衰弱是主要病因。
红中柱根腐病:夏秋气温较低,土壤湿度过大,种植区地势低洼,土壤积水较多,常年连作导致土壤中病原物增加,越冬遭遇冻害,生长势减弱。一般黏土地块比沙壤土易发病。
防治措施:
(1)选择早熟避病或抗(耐)病品种。
(2)草莓田一般要实行4年以上的轮作。
(3)严禁大水漫灌,避免灌后积水,有条件可进行滴灌或渗灌。
(4)发病重的地区棚室进行高温、高湿闷棚。
(5)防治关键要从苗期抓起。
1、育苗期:青枯立克100ml兑水30斤进行喷雾。
2、蘸根消毒:青枯立克100ml兑水30斤进行蘸根。
3、定植期或缓苗期及坐果期(谢花10天左右)灌根或喷雾:
在定植时或缓苗期灌根1次,使用地力旺100ml+根基宝50ml兑水30斤进行灌根可以有效降低土壤中的病原物并且保护根系,促进生根。
如果前期预防工作没有做,中途发现病害,立即使用青枯立克150-200ml+大蒜油15ml喷雾三次,每次间隔3天。之后用地力旺护根。可以较大程度的减少损失。